评论交流

11年黄龙洞情结伴我音乐人生路|浙艺人物志

出处:音乐系  文字:金姬  编辑:俞珂瑶  时间:2020-11-07
字体:放大 缩小

多年前,我还是一名在校生,在一次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内音乐会上,有一个打击乐节目令我久久难忘,至今仍记忆犹新:一名意气风发的指挥,引领着一众打击乐手,在贺绿汀音乐厅的舞台上大放光芒。那位全身心投入、纵情舞台的指挥,便是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党支部书记、博士生导师杨茹文,也是我们浙艺校友。

微信图片_20201027144029.jpg


多年后的今天,在绿荫环绕的汾阳路,我再次见到了杨老师。时光似乎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印迹,眼前的杨老师依然如当年那般神采飞扬,仿佛自带一缕阳光,艺术家的气息迎面而来。

虽然杨老师在上海工作生活已有数十载,但回忆起曾经在浙艺黄龙洞老校址就读时的那些年,仍历历在目。1977年,年仅11岁的杨茹文考入了浙江艺术学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前身之一)戏曲音乐班,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学生。5年的中专学习生涯不仅收获了知识,也结识了一大批良师益友。杨茹文至今仍十分感恩于当年曾教过他的老师们,这当中有专业课老师梁少桓、朱学富、沈钟才,视唱练耳老师孙零,音乐美学课老师赵松庭,还有沈凤泉、林三舫等老师。今浙艺音乐系主任吴樟华是杨茹文在省艺校时的同寝室室友,彼此结下了深厚友情;科研处处长高澄明,现代流行音乐教研室主任张新伟,民乐教研室主任王慧芳、毛丽华教授等众多浙艺优秀老教师们以及著名笛子演奏家杜如松、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王天明、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党委书记刘建宽、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孔立新等,当年都曾是杨茹文在省艺校就读时的同学。回想起年少时的点滴过往,杨茹文依然倍感温馨。由于学业出众,5年中专毕业后,杨茹文留校成为浙江艺术学校的一名教师,这一干,就是6年。

微信图片_20201027144047.jpg


心怀对音乐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向往,1988年,22岁的杨茹文如愿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开启人生新篇章。进入大学深造后,杨茹文获得了乐理课免修、视唱练耳课免修一年的资格,这些都得益于他当年曾有幸受教于浙江艺术学校一大批优秀老师们的宝贵经历,年少时打下的扎实基础为日后的学习助力生辉。本科毕业后,杨茹文再次凭借出色的成绩留校上海音乐学院,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作为IPEA国际打击乐教育协会联合发起人、中国打击乐学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学科带头人,二十多年来,杨茹文一直脚踏实地地潜心于打击乐教学研究,在学科发展、教学与人才梯队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的学生们超过百余人次荣获国际、国内各类打击乐专业比赛奖项,填补了中国打击乐学生参加国际比赛项目的所有空白,为我国的打击乐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杨茹文合作过的著名乐团及音乐家有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柏林现代歌剧院、昆西·琼斯、吕克贝松等,多年来先后参加了 “中国、美国、瑞典三国艺术家音乐会”(美国)、“意大利艺术节”(意大利)、 “萨尔斯堡现代音乐节”(奥地利)、“慕尼黑艺术节”(德国)、里昂艺术节(法国)、“慕尼黑双年歌剧展”(德国)、“里昂音乐节”(法国)等一系列重大演出,被誉为“不可多得的世界级打击乐演奏家”。

微信图片_20201027144035.jpg

(右一为杨茹文)

201511月,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建校60周年庆典演出中,杨茹文携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团为母校生日带来了气势恢宏的节目,给现场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201911月,恰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打击乐中心成立,杨茹文再度来到母校,莅临庆典现场。对于母校今日一步步的前行与发展,杨茹文倍感自豪。他对浙艺打击乐中心的成立充满了期待,因为这标志着浙艺的打击乐专业获得了更高层面的肯定。他说,作为“中心”,应与“专业”形成相辅相成的良好关系,相互发展、协力前行,还应更多地承担起学科的责任及社会定位的责任。他衷心希望浙艺的打击乐专业能够与其他院校的打击乐专业多多合作,承担起挖掘浙江本土的打击乐素材并将之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而呈现出可听、可看的新元素,这些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2020年,“打击乐表演艺术研究”全新亮相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杨茹文成为该专业的首任博士生导师。他在朋友圈满怀感慨地写道:“从声部、专业到学科,从学士、硕士到博士,从观摩、参与到竞争,上音打击乐学科几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付出!感谢关爱我们的所有人!致敬所有的打击乐同行者!”的确,作为中国首个开设西洋打击乐专业的高等艺术院校,特别是在全世界打击乐界都在进行变革的社会大环境下,上海音乐学院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杨茹文肩上的职责任重而道远。他说:“打击乐作为一门学科而言,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还很少,上海音乐学院将来的发展趋向是建立起学科群。一旦形成学科的话,它的概念就和专业完全不一样了,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撑、作品的支撑,还要有演奏理念的支撑和大批演奏人才的支撑,这些都是学科建立的标志。”在打击乐表演艺术成为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的新起点、新征程之时,杨茹文更为注重的是它如何对学科发展方向提供一种强有力的支撑,这是与本科生、硕士生的培养截然不同的,对博导和博士生而言都将面临更为艰巨的考验。

微信图片_20201027144042.jpg

(左五为杨茹文)

谈到未来的发展构想,杨茹文借用了习总书记的两句话:“不断向科学技术深度和广度进军”、“选好用好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加大高技术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作为一名肩负培养一流拔尖音乐人才重任的高等院校教师,杨茹文认为,无论在国际舞台上还是在国际赛场上,中国艺术家更多地是要参与竞争或并行,我们的音乐事业除了探究深度和广度之外,还应更多地创造出属于我们的高度,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递到世界上去,未来摆在我们眼前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

11岁进入浙江艺术学校读书,22岁离开,杨茹文觉得,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省艺校时形成的。“感恩那些年曾培养过我的那么多的好老师们,毕竟我的人生中有11年是在那儿度过的。那份黄龙洞情结,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说到这儿,杨茹文用十分地道的杭州话说了句:“我登了11年类!”(我待了11年呢!)“我的父亲、姐姐都定居杭州,杭州就是我的家乡,母校需要我做什么我定倾力而为。衷心希望浙江的音乐事业越来越好!”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致敬!江南笛王、浙艺名师赵松庭在抗美援朝战场成长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