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艺动态

杨宝林教授做客浙艺讲坛 讲授书法与汉字文化

出处:民研中心  文字:郑利权 汪乐声 图片:张雯昕 编辑:潘艺鑫  时间:2019-09-13
字体:放大 缩小

9月11日,国家二级教授、沈阳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所长杨宝林教授做客浙艺讲坛,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书法与汉字文化》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民间文艺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史长虹主持。

杨宝林教授系书法文献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专家库专家。长期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第八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一等奖。著有《刘熙载书学研究》《刘熙载年谱》《南唐后主李煜》《诗鬼之诗》《漫步于文学与艺术之间----杨宝林学术论文集》等。

讲座上,杨宝林教授从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史出发,探索书法与汉字文化的关系。详尽阐述了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到草书的演进历程,以及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的用笔,结构以及美学特征。并指出汉字的创制基本上是一个观物取象的过程,而汉字的发展则是一段图画文字的象形特征逐渐退化、而表意功能不断完善的历史。

杨宝林讲解了书法学习的正确途径。用清代文廷式论书诗 “太似恐无我,遗貌取其神”。寥寥数字,明确表达了“遗貌取神”为书法学习的必由之路。提出要先以规矩书体篆隶楷为基础,习其笔势,得其篆㨨之气,后写飘逸之书,规矩字体的气质便融会其中。唐代的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不朽之作《书谱》中把学书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古往今来的书法实践证明,这确是一条真理,是常说的“先走进去再走出来”,由生到熟再到生的过程,是书法爱好者达到成功境地的必经之路。

杨宝林又借“临帖不如读帖,读帖不如读书”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读经典之书,会赋予书法一种书卷之气与静雅之气。并以庄子的庖丁解牛的例子讲述书法“技道合一”的最高境界,技为形,可见;道为形上学,不可见,需悟。但书法最需要的是持久习练,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之道贯彻于创作之中。

最后,杨宝林谈到学习书法的益处。向经典致敬,有益身心健康,甚至改变人生。习练书法修身养性,可使内心不骄不躁,云淡风轻地行走在人生路上。

互动环节中大家踊跃发言,提出学习篆书为基础对书法的益处,基础不一的学生如何选择字帖等问题,杨宝林都一一作了精彩解答。

杨宝林的讲座语言风趣,内涵深刻,师生们感受到了书法艺术与汉字文化的魅力,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被中华书法那悠久和古雅的书法之道所感动。讲座结束后,不少听众还意犹未尽,围着教授进一步咨询与交流,并与他合影留念。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学习英雄事迹 汲取榜样力量——音乐系学生党支部举行主题党日活动下一篇: